38歲前忙讀書忙工作與運動絕緣 骨科女醫生苦練3個月舉重成大力士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4 11:26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7

分享:

分享:

骨科醫生葉永玉從零運動到舉重亞軍,她表示舉重改善了自己的健康,讓她更能應付長時間手術工作。

葉永玉是香港首位骨科女醫生,另一身份是香港舉重健力總會主席及「亞洲健力錦標賽」籌委,多重身份卻能分身有術,手術枱抑或舉重擂台一樣做出好成績。誰想到,她38歲前幾乎不做運動。

醫學上,葉醫生有兩大代表作:一為糖尿腳盡量保留肢體;另一是上肢重建手術。後者簡單來說,是透過外科手術,在某些關節如肘關節、手腕關節,重建受損部分。

若大腦麻痺症及痙攣病人能以上肢力量使用電腦,便可與世界溝通,生活上可幫到自己,甚至可建立事業,有工作有娛樂,儼如一個正常人。這是我做手外科醫生生涯中,最有意思的事情。

葉永玉醫生在上月的亞洲健力錦標賽2019元老組取得第一名,她卻謙說成績不是特別標青。(被訪者提供)

首參賽即奪亞軍

舉重是葉醫生的第二個舞台,十多年來獨攬本港多個舉重紀錄。投入這運動,也是無心插柳。38歲前的她忙讀書忙工作、生了3個孩子後,幾乎與運動絕緣。

當時,覺得自己仍後生不需要做運動。逐漸發覺自己體力不足,體能下降,覺得需要做運動增進體能,尤其是做一些長時間手術,如手外科及顯微外科手術極需耐力,年紀漸長難支持。

運動種類五花八門,她毫無頭緒,於是到健身室找私人教練教做帶氧運動及負重運動,身為醫生,她對解剖及人體力學有深入了解,進步快速。她愛挑戰,練了兩三個月舉重,參加比賽竟取了第二名佳績。香港舉重健力總會卜錦文教練問她可有無興趣參加亞洲賽,她覺得一試無妨,更開始推廣舉重運動。

先天不適合舉重

人人覺得這新面孔是可造之材,葉醫生卻指自己不適合舉重:

我體形單薄,不是粗骨架的肌肉型,又不是矮矮橫橫,舉的距離短些會乎人體力學。先天條件我並不合適,但可透過技術提升來補救。

她指,自己對解剖及人體力學比一般人多了解,舉重時用哪組肌肉用甚麼力、分析動作,理解能力自然勝一籌。

舉重改善了葉醫生的健康,她更指舉重與醫學息息相關。

令我了解肌肉、力臂、距離等原理,對這運動,我是寓娛樂於工作,寓工作於娛樂。

舉重比賽時,從旁會有保護員監察,舉重不如想像中危險。(被訪者提供)

舉重3問

1.舉重夠大力便可?

不是的,舉重時將重量由A點推向B點,除了肌肉與力量外,也有距離、速度、力臂等因素影響舉到幾重,如何以身體去調節,運動身體的條件與力學的原理都是關鍵。

2.舉重危險嗎?

健力運動是高重量、低速度、無碰撞活動,一個人運動,重量若干也可自己控制。舉重時有安全架,舉不到該重量有安全架可擋住,不會壓到面、頸、胸,訓練及比賽時從旁也有個保護員,基本人安全性很高。事實上,從事任何運動都可能引起運動創傷或意外發生。

3.舉重影響高度及發育?

身高以遺傳影響因素較大,建議在發育未完成的年青人,不能舉100%重量,良性的訓練宜在10歲以上,也不建議小孩負很重重量,因此推廣對象會是中學生。

撰文 : 周美好 TOPick記者